“医疗+保险”的医疗机构怎么走?

2016-09-26 11:05:231814

      上期说到保险机构如何玩转医疗机构,那么医疗+保险”这种模式该如何运营呢?

促医院变革

      从世界范围看,商业保险机构参与举办医疗机构并非新鲜事。美国的“凯撒模式”就是一种保险、医院、医生三位一体的封闭模式的成功典型。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管理和降低医疗成本方面显示出了优势,同时偏重医疗服务的供给成本、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和效率。

商业保险机构组建的医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更加重视医疗行为的规范性。    

    对于医院来讲,为了实现控费,在用药、检查,包括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方面,都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力,让这些行为趋于合理化。”方向明指出,医院必须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一定会对医疗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会比其他公立医院更积极。“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高,但在诊疗行为规范上可能就不那么‘合规’了。这是‘保险+医疗’模式下医院的不同之处,也是优势之处。”

      同时,为了降低支付成本,商业保险机构会更加重视患者的病前预防工作,这促使医院更有主动性地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随着医院病源的增长,如何能更好地降低支付成本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最重要的问题。这促使医院从重救治变革向重预防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服务意识。”方向明表示,从病后报销,转而做到病前预防,在这类医院最有可能实现。阳光融和医院就将对体检、就诊客户逐一建立健康档案和病历档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诊疗和健康管理。真正把医疗当作“服务”来做,会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医院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

      此外,商业保险机构介入的医院,会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人才的引进和绩效的分配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和创新。当下,人才是阻碍社会资本办医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商业保险机构举办的医院自然也不能“免俗”。所以为了解决医院人才短缺的困局,就会采取更加灵活、人性化的人才引进及绩效分配机制,多元化的探索会有利于好机制的诞生。

“医疗+保险”的医院怎么走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依然短缺,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所以多元化的探索是必要的。“保险+医疗”模式或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这种模式在国内尚属初级阶段,未来怎么走还需要深入探索。

      在方向明看来,并非所有的商业保险公司都适合这种模式。“医院的投资回报率漫长,一般都需要8至10年以上,此后如果运营得好,可能会有10%~12%的回报率。总体来讲,医院的投资回报率是偏低的。”他表示,尽管国家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设立医疗机构,但是投资大,回报周期又漫长,不建议中小型保险机构尝试。而对于有资本实力又有意向投资医疗领域的大型险企不妨一试。

      对于医院的规模及特色,方向明建议在“保险+医疗”模式下举办具有一定专科特点的医院,而非大型的综合医院。“这类医院的重点应在于打造多个强势专科。采取‘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专科应多选择病源量相对较多、属于中高消费的病种。”方向明表示,这类疾病诊疗方案尽量按照标准临床路径执行,这样一来医疗机构治疗费用也相对标准化,从而达到治疗成本可控的目的。

      此外,未来医疗大数据会成为各方争夺的热点,对于商业保险机构尤为重要。与其借他人之手,不如商业保险机构独立搜集。直接掌控病源健康数据也是“保险+医疗”模式的出路之一。“医院成为病源数据的一个入口,能够更好地帮助保险公司搜集目标客户数据资料,利于保险公司获得被保险人的完整健康信息档案,优化产品定价。同时有利于搭建健康管理平台,抢占健康管理领域。”方向明表示,这些都是“医疗+保险”模式下的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

 


Copyright  ©  2023  广州才团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46874号